您現在的位置是:首頁 > 新聞資訊網站首頁新聞資訊
斷氣!歐洲能承受么?
普京向歐洲發出了最后通牒:今日起天然氣交易規則法令開始生效,即“不友好國家”需要開設盧布賬號購買俄羅斯天然氣,否則可能面臨“斷氣”風險。
對此德國總理朔爾茨再次重申該國拒絕采用盧布結算,并曾宣布啟動天然氣第一級應急預案,為俄羅斯“斷供”天然氣做準備。
周四,《德國商報》援引德國政府的知情人士透露,德國經濟部正在考慮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和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德國子公司國有化。如果這些重要的能源公司倒閉或者陷入資金困境,將其國有化后有利于德國管控,防止發生大規模停電。
此外,為了盡快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,歐盟計劃大力發展本土光伏產業。歐盟能源專員Kadri Simson周四表示,歐盟一項針對太陽能的具體戰略將加快審批,以支持更多的太陽能采購協議,并建立歐洲的太陽能制造能力。
根據歐盟此前的設想,到2030年,1700億立方米的俄羅斯天然氣將被480吉瓦時的風能和420吉瓦時的太陽能所取代。
那么歐洲真的做好“斷氣”的準備了么?
01、歐洲的天然氣“饑渴癥”
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,碳排放系數僅為 1.6tCO2/tce,遠低于石油和煤炭。在加速能源轉型和減排的背景下,天然氣成為了非常重要的過渡能源。
近年來,全球天然氣的產量和消費量均呈穩步增長態勢,2019年分別達到 3.98 和 3.9 萬億立方米的歷史最高值,年復合增速大約2.7%和2.6%。2020年受疫情影響,天然氣產銷量下滑1.9%和2%,然而2021年受高價和供給影響,天然氣產銷大幅下滑31.2%和33.3%。
在天然氣供需格局中,全球前三大天然氣生產國分別是美國、俄羅斯和伊朗。其中美國、俄羅斯占全球供應量的 23.7%和 16.6%;消費量前三的國家地區為美國、歐洲和俄羅斯,消費量占全球的 21.8%,14.2%和 10.8%。
天然氣的需求集中在基礎工業和家庭,在美國的能源消費中占到了34%,幾乎與石油齊平,在歐洲的能源消費中占到了25%,僅次于石油。
然而令歐洲尤為傷痛的是,美國頁巖氣的發展使天然氣產能出現供過于求,甚至需要通過LNG出口??墒菤W洲的天然氣進口依存度卻高達80-90%。
歐洲本土產量大幅萎縮——OECD歐洲成員國天然氣產量于2005年達到峰值后開始下滑,近15年以年3%的速率收縮。2020年,歐洲成員國天然氣產量約為 2021 億立方米。
IEA 數據顯示,挪威、荷蘭及英國為歐洲最主要的產氣國,合計產量占總產量的九成,其中挪威產量占比近半。然而2021年由于氣田關停檢修,挪威、英國及荷蘭天然氣產量分別大幅下滑31%、45%和44%,本土供應減少的情況在2021年顯著加劇。
需求對外依存度極高——歐洲天然氣消費大體維持平穩。2019年達到5222億立方米,10年平均增速為0.2%。2021年大幅回落至3412億立方米。
由于本土產量難以滿足生產、消費的需求,歐盟的天然氣進口依存度不斷升高,2019年的進口達到7826億立方米,進口依存度達到80-90%(歐洲除了天然氣消費需求還有出口庫存需求),遠高于2010年的60%。其中,從俄羅斯的進口約占總進口量的38%。
按進口類型來看,管道氣進口長期占據主導地位,進口量占比一度超過 90%;不過18年來LNG的進口量占比有所上升,2020 年 LNG 的進口量占比已達到25%左右。
從管道氣進口的結構來看,歐洲管道氣進口主要有俄羅斯、挪威及北非三大渠道,其中,俄羅斯為最大的管道氣供應者,輸氣量在1500-2000億立方以上,占歐洲地區管道氣進口量的 40%。
從LNG 進口的結構來看,進口來源較為多樣化,2020 年合計進口846億立方米LNG,其中近20%來自卡塔爾,美國與俄羅斯的占比均超過 16%。不過2021年美國已成為歐洲最大的LNG供應國,占進口量的26%,其次是卡塔爾24%和俄羅斯20%。2022年1月美國液化天然氣供給繼續上行,已占歐洲當月全部進口量的一半以上。
02、“斷氣”之痛,歐洲能甩開俄羅斯么?
陽光下無新鮮事,其實早在16年前,斷氣之殤就已經深深刺痛過嚴寒下的歐洲。
2004年烏克蘭顏色革命后親西方總統上臺,烏克蘭政府扭轉外交基調,執行親美傾歐政策,追求加入北約與歐盟,并與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齟齬不斷,矛盾日深。
俄羅斯覺得再無必要為烏克蘭經濟買單,便要求將供烏的天然氣價格從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至230美元。而烏方卻要求分階段漲價,并按市價收取天然氣過境費。
最終談判未果,2006年元旦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(簡稱Gazprom,俄最大天然氣壟斷巨頭,產量占俄羅斯產量 70%以上)切斷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,形成舉世關注的俄烏“斷氣風波”。
鷸蚌相爭,殃及歐洲。俄烏斗氣也就意味著“被迫完全停止向歐盟國家輸送天然氣”。
這一年,歐洲又恰恰遭遇了罕見冰雪嚴寒,多個歐盟成員國出現取暖用氣短缺和供電困難,對歐洲多國生產和民眾生活形成嚴峻威脅。直到三周后俄烏達成協議,恢復過境烏克蘭的對歐供氣。
至此歐盟在能源方面的立場出現重大轉變,歐盟25國在布魯塞爾首腦峰會上審議《歐洲可持續、競爭和安全能源策略》,一致同意建立歐盟共同能源政策。
但諷刺的是,16年后這一切又再度重演。甚至,歐洲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從16年前的60%升到了如今的90%。
2021年由于俄羅斯向西北歐供應的管道氣減少近 335.75億立方米,加上對歐出口LNG減少11.3億立方米,整體對歐洲的天然氣供給減少347億立方米。即便挪威管道氣增供約 67.45 億立方米,北非二國增供約110億立方米,以及來自美國LNG進口大幅增加約80億立方米,俄羅斯供應下降造成的缺口都無法被完全填補(約100億立方米短缺)。
2022年歐盟與美國達成了大額天然氣協議,將在今年年底前向美國購買至少15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,以替代自俄羅斯進口的能源。但只相當于俄羅斯管氣供給的十分之一(1500億立方米+)都不到,要緩解歐洲的氣荒,簡直杯水車薪。
歐洲則甚至計劃明年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二,即減少1020億立方米,這幾乎接近美國生產商去年全部LNG的產量。即便假設今年美國的產能將增加到1300億立方米,并且慷慨的將這些產能都送去歐洲,我們知道,LNG是需要船舶運輸的。也就是年增加1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運輸量。即使選用目前最大型的LNG運輸船,則需要1300艘次,如果平均每次運輸時間為50天(往返含裝卸),就需要大約185艘大型LNG船舶。而目前全世界每次運輸超過1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只有193艘。
按照當前新建交付LNG運輸船產能,恐怕需要7-10年以后才能滿足歐盟需求。同樣歐盟需要新建相關的接受及配套設施,建設周期最少也需要4-7年。
想甩開俄羅斯,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脫軌。
今年的供給方面,歐洲本土三大產氣國中,挪威與英國的場地檢修已基本完成,產量恢復至常規水平。荷蘭政府年初表態或增加歐洲最大氣田格羅寧根的產量,其產量增長最多可達370億立方米。IEA 預測 2022年歐洲本土產量與近年水平基本持平。
管道氣方面挪威、阿爾及利亞與利比亞產能增量有限。LNG供給方面新的投產計劃也依然較少。IEA 預計2022年將有約300億立方米的LNG產能投入使用,增幅約為5%。但來自土耳其和亞洲的強勁需求將增加歐盟的競爭局勢。
庫存方面,目前歐盟天然氣儲存量只有400億立方米。
好在需求上,目前歐盟4月開始將進入天然氣需求淡季,月均消費僅290億立方米至330億立方米(冬季旺季月均消費550-620億立方米)。但歐盟仍然需要在進入冬季消費旺季(10月)前完成補庫。22年3月歐洲的儲氣水平已經比正常年份的預期低了10%。
如果俄羅斯真的“斷氣”,那么歐盟的補庫將失敗,僅僅淡季的消費就將耗盡常規水平的進口和庫存,使得進入旺季時便無氣可用。
即使樂觀算上其他替代供應來源(包括增加LNG進口、本土天然氣生產、從挪威等進口更多管道氣),并疊加擴大煤炭開采、新能源供給增加以及需求管理(限制天然氣使用)等方面的措施,今年年底的冬季高峰期仍將存在至少500億立方米甚至更大的缺口,相當于美歐至少還要再簽3、4個150億大單才能填上。
而在成本方面,根據布魯蓋爾研究所測算,假設俄羅斯天然氣供應量減半且進口其他替代氣源的成本增加50%,那么歐洲2022年將為此付出250億歐元的額外成本,天然氣進口總額將達到3700億歐元,這一數字在2019年為600億歐元,2021年達到1700億歐元。而將管道氣轉變為LNG等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短期成本可能達到1000億歐元。
03、一年十倍的天然氣價
荷蘭TTF天然氣——歐洲天然氣價格標桿,自TTF 2007 年上市以來的14年間,價格中樞一直在19歐元歐元/兆瓦時附近,最大值不過30.5歐元/兆瓦時,最小值為 3.6 歐元/兆瓦時,一般波動區間也就在 10-25 歐元/兆瓦時。甚至在去年的這個時候,TTF天然氣近月期貨價格也僅為17歐元/兆瓦時左右。
2022年3月7日TTF近月期貨價格卻一度攀升至345歐元/兆瓦時的歷史最高價,當前仍在100歐元/兆瓦時上方的高價波動。按收盤價計算,最大漲幅達11倍,按3月29日價格計算仍高出2021年初價格超5倍。
尤其是2022年2月至今的第三輪加速上漲,盡管取暖季結束,新能發電增加,以及更多LNG進口等因素在改善供需,但是俄烏沖突升級以及斷氣危險使得市場供應擔憂大幅升級,在巨大的供應缺口面前,歐洲的天然氣需求很可能面臨無氣可用的硬著陸。
是管道氣還是LNG?是投下千億賭注,并乞求下一個冬天不要太冷?還是向盧布支付妥協,維系這條生產消費的氣脈?歐盟想甩開俄羅斯短期內難以實現,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脫軌。
但不知道這一次,歐盟是不是真正能夠吸取十六年前的“斷氣”教訓。